
當講師的 專業領域 是必備‼️
學歷是基本⁉️
為什麼有錢也不一定能報名
《數位課程儲備講師班》???
為了回應一些報名 數位課程 儲備講師班的講師們,人財育成中心柯宗余主任親自為您說明,對於想要報名” 數位課程 儲備講師班”的講師們,相信看了文章將對中金院對於講師條件的要求有更深的認識。
為什麼當講師的 專業領域 是必備,而 學歷 是一個基本門檻
近來所開設 數位課程 儲備講師 培訓班,受到相當多的詢問,也為了回應一些報名 數位課程 儲備講師 班的 講師 們,所以寫了這篇文章。首先,非常感謝這些報名者對中金院的支持。
相信大家都知道,許多企業每一年都會編列培訓預算,希望自己公司的員工走向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所以試著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企業經營者,你會希望具有什麼樣背景的 講師 來培訓你企業的員工呢?!
講師 的工作也意味著講師本身具有「有效方法」、「給予行動建議」、「反應實際成果」。
中金院師資陣容皆來自市場最頂尖的優秀學者和專家,皆經歷過嚴格挑選和汰換,肩負中信智庫的角色,更以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科技素養之專業人才為職志,對由於本次的數位課程儲備講師班所內涵的意義和責任更為重大,所以對於來報名本班的學員,在學歷和經歷的要求上,是必須要符合一個基本資格的門檻。
第一: 學歷 是硬性條件
由於課程內容以及專業在本校及日本BBT和日本Uela聯盟,皆屬碩、博士等級的研究技術課程,所以如果學員在學歷上,本身未達副學士(專科)或學士以上資格,我們相當擔心整體的學習效果,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國際級的課程他都會有學歷的限制要求。
第二:專業必須結合實績,有所建樹,引響市場
試想如果未來有想朝向 講師 這條道路發展的學員,自身都未達有專業,那未來在教學上如何教導其他學員。然而又回歸到第一個基本條件,如果沒有一定的學識及學習基礎的理論,那是否有可能只是依自己的喜好、經驗在做教學?!
當然也有這樣的 專業人士 ,例如吳寶春等,但相信是極少數,不然高等學歷教育就不會有一條「專業領域具卓越成就表現資格」審查(吳寶春條款);就應該要全面開放的型態了。
第三:沒有企圖心,就像是一隻不想離開動物園的猴子
我們自2017年著手培訓課程,從金融專業發展高端跨界培訓課程,課程售價平均在8萬至12萬,這樣的課程售價約為市場三倍以上,沒有人相信會開班成功,如今已連續開設第四期,如果還只想著什麼叫”市場接受價格”,那永遠只能位居金字塔最底層,永遠脫離不了自己的舒適圈,近年我們更加突破加入日本UELA日本大學eLearning聯盟,也為我們步入海外市場紮實地佈下穩建的基石。
然而,我們也看了這些年完全沒有成長和突破的 講師 ,仍然原地踏走,仍然滿足自己的小市場,仍然生活著在自己的舒適圈,如果沒有野心,沒有高度的企圖心,即便加入了我們,仍然只是面臨淘汰,或許不中聽,但就我們經驗而言,不論國外或是國內,這都是歷歷在目”事實”,反之,擁有高度企圖心的人都得相當大的成長,伴隨的收益也是倍數增加,我們也很相信能在這次課程中的講師群內找到未來能遠遠超越我們成功的優秀 講師 。
第四:不是只有堅持,找不對方法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有鑑於數位課程和多媒體行銷的崛起,很多 講師 都紛紛投入拍攝自己的影片,甚至有的 講師 堅持數年每天都上傳YouTube,雖然平均未達200人次觀看,讃數的認同更少到屈指可數,沒有國際平台自己數位課程實做的經驗,更一直在用經驗開班授課,我們不得不佩服這樣的堅持,但找不對方法永遠只能原地踏步,而這樣的專業也不紮實,如第二點所說即是依自己的喜好、經驗在做教學,任何的事情,我們講究的叫戰略,而戰略必需要有故事,要有因果關係。
以數位課程為例,我們堅持先求市場、政府、企業的認同,所以我們花了近十年的時間開發技術和學習技術,花了二年先進入2B的市場導入政府和企業做課程,從政府到企業到各組織團體,其中更包含了全國40萬的保險業務員,零零總總超過100萬人看過我們所製作的課程,近期也接到某基金會的委託,所協助開發的課程,將提供給全國100萬大專院校教職及學生學習,正是因為我們真正知道怎麼製作教材,和一般人教簡報傳遞訊息不同,真正如何傳達知識才是重點,200萬的觀看人口對我們而言是個里程碑,代表全國10%的人口看過我們所製作的數位課程,同樣是投入數位課程,光二年整個市場占有率、整個收益就能看出兩者極大差異。
但大多數的 講師 可能想法,可能都和我們所舉的案例相同,因為大家只為了盲目而跟從,想要做又沒有方法,如果加盟我們的數位 講師 ,再會堅持再會努力,相信也很難成功,現在是破壞性創新的時代,我們的思維必需要更有高度和戰略性。
雖然這很不公平,但我們是以國際的市場為標準,在國際市場上這就算是一個現實且可普遍衡量與可初步評估一位未來 講師 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