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學習 是什麼?從教育到企業培訓的完整解析

沉浸式學習 (Immersive Learning)正快速成為教育與企業培訓的新趨勢,沉浸式學習也在不同領域展現其獨特的價值。本文由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人財育成中心 撰寫,將完整解析沉浸式學習如何實現在教育與企業培訓中,並以日本知名案例為導入,介紹沉浸式學習在培訓業界上的應用,並探討如何推動沉浸式學習的進一步發展。
一、沉浸式學習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 沉浸式學習 」(Immersive Learning)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習者完全進入一個模擬或真實的環境中,透過多感官參與與情境代入,來提升知識吸收與技能轉化的效率。不同於傳統的講授式教育,沉浸式學習強調「親身參與」與「即時反饋」。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者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資訊,而是成為知識建構的一部分。
沉浸式學習的核心理念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個要素:
-
情境化(Contextualized):沉浸式學習的第一個關鍵在於「情境化」。學習不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論或案例,而是必須與真實場景或高度模擬的情境緊密連結。比方說,在企業培訓中,學員可能被安排進入模擬的談判會議、危機應對現場,甚至是跨國專案協調的場景。這種做法能夠讓學員在面對壓力與挑戰時,建立起與真實職場相同的心理感受。透過這樣的設計,學員不只是「理解理論」,而是「在場景中立即運用理論」,因此知識更容易被記憶並內化為行動準則。
-
互動性(Interactive):互動性是沉浸式學習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傳統教育多是單向吸收,但在沉浸式學習中,學員必須主動做決策,承擔其後果,並在過程中犯錯、修正。這種「反覆試煉」的模式,有助於培養快速反應和靈活調整的能力。例如在 GEKI 的劇場型研修中,學員會進入故事角色,必須即時做出判斷,錯誤會立即顯現,並透過團隊互動找到解決方案。這種互動不僅增強了投入感,也促使學員建立更深刻的學習印象。
-
體驗驅動(Experiential):沉浸式學習強調「做中學」。僅僅知道一個理論,遠遠不及親自實踐後的體驗來得深刻。當學員親自參與某個任務、演繹角色或解決問題時,學習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經驗。例如,企業可以設計模擬的產品發表會,讓學員體驗從企劃、簡報到客戶應對的完整流程。這種學習過程能夠觸發情感、思考與行動三者的結合,使得知識真正轉化為能在職場運用的技能。
這些要素使沉浸式學習特別適合應對高不確定性、跨文化、跨產業的挑戰,因此逐漸受到教育機構與企業的重視。
二、沉浸式學習的主要特徵
1. 主動參與
傳統教育多以被動聽講為主,沉浸式學習則要求學員必須積極投入,透過模擬任務、角色扮演或跨情境挑戰,從中建立新的知識架構。
2. 沉浸情境
無論是透過 VR/AR 建立虛擬場景,或是在真實企業中參與專案,沉浸情境能讓學員「相信自己置身其中」。這種心理沉浸感大幅提升了學習效果。
3. 即時回饋
在沉浸式體驗中,學員的每一個行動都會觸發回饋。可能是導師的即時評論、同儕的互動,甚至是系統的 AI 反饋,讓學員能立刻調整行為。
三、沉浸式學習在教育中的應用
沉浸式學習不只是企業界的熱門話題,全球許多教育機構也積極導入:
-
Stanford d.school(史丹佛設計學院):以 Design Thinking 為核心,學生必須進入真實社會議題場景,透過原型設計解決實際問題。
-
INSEAD:導入 XR 與 AI 技術,模擬跨國企業的經營決策,讓學員體驗領導壓力與市場挑戰。
-
台灣與日本的跨國專案課程:例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日本商戰沉浸式學習」,讓在職專班 EMBA 學員直接走進日本企業,參與入社儀式與真實商業提案,這種設計超越了傳統商學教育。
這些案例顯示,沉浸式學習能幫助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並培養跨文化、跨領域的實戰力。
四、沉浸式學習在企業培訓的應用案例:日本 GEKI 劇場型研修
以下以日本的 GEKI 劇場型培訓為案例,是日本在培訓業界中導入沉浸式學習的知名案例。
株式会社GEKI(GEKI Inc.)是一家主張「用創意建立人活著的理由」的文化驅動公司。他們以企劃製作原創舞台作品為核心,2023年10月推出了一項前所未見的企業培訓模式──劇場型研修「イマーシブラーニング」(Immersive Learning)。
核心概念:把培訓「演出」成劇場
GEKI 將企業培訓從傳統枯燥的講座,轉化成如同觀賞舞台劇般的體驗。他們自編腳本、設計燈光音樂、找演員擔任演出角色,讓參與者不是被動接收,而是像身處劇本中的角色,一同演出、同時學習。
這樣的設計讓研修更具張力與互動感,也促進學習者以「情境中的演員」身份,透過身體、表情與決策參與內容理解。
設計流程一覽(以企業委託為例)
-
需求溝通與課題設定:在 GEKI 的劇場型研修中,第一步就是深入了解企業的需求。他們會與客戶方詳細討論:培訓的目標是什麼?是要提升邏輯思考?還是要降低新進員工的離職率?抑或是要強化組織文化認同?這個過程能夠確保後續的設計不是「套版化」,而是針對企業的痛點量身打造。這一步相當於奠定劇本的「主題核心」,確保學員在參與過程中真正觸及企業的學習重點。
-
劇場腳本與演出規劃:GEKI 會將培訓轉化為一齣「劇場演出」。這不僅包括劇情設計、角色分配,還有燈光、音效、舞台道具的安排。學員不再只是坐在會議室聽講,而是進入了一個活生生的故事情境。透過角色扮演與情境模擬,學員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在互動中找到合作或解決之道。這種演出規劃不僅提升了培訓的趣味性,更讓學習者能全情投入。
-
完整執行支援:在實際執行中,GEKI 不僅提供腳本,還會全程支援,包括道具準備、場地布置、演員引導,甚至在活動結束後提供反饋與分析。這意味著企業不需要額外投入專業資源,就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沉浸式學習體驗。學員的表現與互動會被紀錄並加以分析,這些數據能幫助企業檢視培訓效果,並規劃後續改善方案。
具體劇場型研修場景(模擬案例)
企業類型 | 設計場景 | 學習目標 |
---|---|---|
IT 企業 | 「快救奶奶」古宅挑戰 | 透過現場線索分析與團隊協作,強化 邏輯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
食品業者 | 冒險遊戲:對抗「公司ラスボス」 | 由參與者扮演「傳說勇者」,透過遊戲式挑戰培養 主動性與領導力。 |
不動產業者 | 劇場型實習:四年級員工負責城市開發計畫 | 透過角色設定與劇情推進,提升 產業理解與參與度。 |
附加活動:「ON THE MISSION」劇場型交流會
GEKI 也曾在東京下北澤的「chotto」shisha café 舉辦期間限定的劇場型交流活動「ON THE MISSION」。參與者在虛構的「間諜試煉」中,分組完成任務,體驗冒險情境,也在合作中建立互信,最後分享個人「2023 年的目標」。這種從娛樂元素出發的互動設計,也促成創作者間的新合作與共鳴。
為什麼這是沉浸式學習的創新典範
-
互動非單向:不同於教室講授,學員在劇場中扮演角色,接受刺激即時回饋,自然激發主動學習。
-
情境代入強:劇場氛圍讓參加者忘記自己在「上課」,而是聚焦於「演出與解題」,學習更深刻。
-
整合創意資源:組合腳本、演員與場景美術,讓培訓更具張力與記憶點。
-
提升組織認同:透過感官與情感體驗,讓參加者更能理解與認同企業文化。
GEKI 的「劇場型研修 イマーシブラーニング」是一種真正落地的沉浸式學習策略。它不是改用科技,而是融合舞臺劇與培訓設計,讓學習者不只是觀眾,而是故事中的主角,在體驗中學習、在情境中成長。對追求高互動與學習轉化的在職教育而言,這無疑是一條值得探索的創新路徑。透過 GEKI 等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沉浸式學習在企業中的多元應用。而在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在職專班與 EMBA 的課程設計中,我們則以跨國商戰與實境挑戰的方式,打造專屬的沉浸式體驗。
出處:https://prtimes.jp/main/html/rd/p/000000008.000102792.html
五、沉浸式學習的優勢與挑戰
優勢
-
提高參與度:沉浸式學習把學員從旁觀者變成了主角。當學員置身於劇場情境中,參與度自然大幅提升。他們不再是「聽課」的角色,而是必須與其他人一起推動劇情,學習意願與專注力也隨之提高。
-
知識轉化快:傳統學習常出現「聽懂但做不到」的落差。沉浸式學習透過即時的演練與情境代入,縮短了知識到實踐的距離。學員在「做中學」的過程中,能夠更快地將所學的理論應用到實際行動上。
-
跨文化與團隊合作:沉浸式學習多半需要分組協作,學員必須在有限時間內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解決問題。這種過程能有效培養跨文化溝通與領導力,也提升了團隊在壓力下協同作戰的能力。
-
降低真實錯誤成本:企業實務操作中的錯誤可能帶來巨大損失。但在沉浸式情境中,學員可以不斷嘗試與失敗,而不需承擔真實市場的風險。這種「安全犯錯」的學習環境,讓學員能更大膽嘗試,也讓企業能有效控制培訓風險。
挑戰
-
成本較高:重現真實場景需要劇本設計、演員參與與場地布置,這些都需要投資。雖然沉浸式學習帶來的效果顯著,但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導入規模可能受限。
-
專業設計不足:如果情境設計不夠專業,培訓可能流於表面娛樂,學員雖然覺得新鮮,但難以真正學到東西。因此設計者的專業度至關重要,否則沉浸感不足會讓學習效果打折扣。
-
技術依賴度高:若使用 VR/AR 技術,網路與設備的穩定性會直接影響體驗。一旦發生延遲、設備故障或使用障礙,沉浸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六、未來趨勢:沉浸式學習如何改變教育與職場
-
AI + XR 融合:未來沉浸式學習將結合 AI 與 XR 技術。例如,AI 可以自動生成互動對話,根據學員的反應動態調整情境,讓每個人都能獲得個人化的學習體驗。
-
元宇宙學習:元宇宙的概念讓虛擬校園成為可能。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可以同時進入同一個虛擬空間,彼此交流與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創造全新的跨國學習模式。
-
終身學習與跨境教育:沉浸式學習不只適用於學生,也適合在職專班、EMBA 或企業高階主管。透過這種學習方式,職場人士能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能,並適應快速變動的國際商業環境。
七、結論:沉浸式學習的真正價值
沉浸式學習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學到什麼」,而是「能做什麼」。它所強調的是真實場景中的行動與反思,而非單純的知識記憶。從教育領域到企業培訓,沉浸式學習正逐步顛覆傳統的教與學模式,把抽象的理論直接轉化為能應用在現場的實戰力。對學生來說,這是一種跨越課本的全新體驗,他們不再只是被動地背誦概念,而是透過模擬決策、團隊協作,培養能應對未來挑戰的核心能力。對企業而言,這更是一種投資,因為它能在短時間內培養具備解決問題能力、跨文化溝通力與領導力的人才,真正做到「即戰力養成」。
在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 日本實戰碩士學分班,我們將這種沉浸式學習模式帶入跨國商戰挑戰。學員不僅僅是研讀教材或討論案例,而是親身走進日本企業現場,參與從入社儀式到實際專案提案的完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面對日本主管的直接提問、即時回饋與嚴格檢驗,挑戰極具真實性。這樣的「沉浸式體驗」讓學員不再停留在理論層次,而是透過實戰建立起能跨越文化、面對市場變化的信心與能力。
許多學員在完成課程後回顧,都認為這不僅改變了他們的專業技能,更重塑了他們的職涯思維與人生方向。沉浸式學習所帶來的震撼與成長,不是短期的收穫,而是一股持續影響未來職場選擇與生涯規劃的力量。對學校而言,這不只是教育方法的創新,更是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與跨域思維人才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