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火箭發射 失敗!日本航太的挑戰與未來對策

JAXA「H3」火箭發射失敗的背景與現狀

2023年3月7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鹿兒島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了全新的大型運載火箭 H3一號機,這是日本航太技術近十年的重要研發成果。然而,由於第二節火箭引擎未能確認點火,JAXA緊急下令炸毀火箭,導致計劃宣告失敗。這次發射不僅是技術挫敗,也引發了外界對日本航太發展策略的關注。

JAXA與日本航太技術的發展歷績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成立於2003年,由日本多個航空與太空相關機構合併而成。作為日本航太發展的核心機構,JAXA擔當著提升國家航太能力的責任,曾推出多項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計劃,例如:

  • 「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探測領域留下淋墨重影的一筆。
  • 「隼鷹號」小行星探測計劃:成功採集小行星樣本並返回地球。

然而,JAXA在運載火箭的商業化開發方面進展緩慢,尤其在與國際市場接較方面,仍有顯著差距。

H3火箭:成本壓縮與技術挑戰的矛盾

H3火箭 是JAXA與三菱重工共同研製的最新型火箭,其主要目標是顯著降低發射成本,將每次發射費用控制50億日元,僅為過往H2火箭的一半。然而,這次發射中搭載的衛星成本高達380億日元,加上開發費用,整體損失約 2,000億日元

與H2火箭相比,H3火箭本應在技術上更具突破性,但電氣訊號異常的基礎問題曝露出開發過程中的疏漠,尤其是三菱重工的技術能力是否達到需求標準,值得進一步審視。

全球航太競爭:日本的現狀與挑戰

目前,全球航太產業由美國與俄羅斯佔據主導地位,尤其是 美國SpaceX,通過開發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大幅降低發射成本,完全改變了商業航太市場的格局。以下是一些數據對比:

  • SpaceX的Falcon 9火箭:單次發射成本約為6,000萬美元(約78億日元),並擁有高效的可回收技術。
  • 俄羅斯的Proton-M火箭:雖仍以傳統技術為主,但成本控制能力極高,在商業市場中具有競爭力。

相比之下,日本航太產業的市場規模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都面臨巨大挑戰。

未來的方向:如何追蹤SpaceX與俄羅斯

日本若想在航太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必須在以下方面作出改進:

  1. 技術提升:加強火箭的測試與驗證過程,避免基礎問題重演。
  2. 國際合作:與其他航太強國建立合作,例如引進SpaceX的先進技術,或與歐洲航太機構(ESA)共享資源。
  3. 市場開拓:針對亞太地區的中小型衛星發射需求,推出更具性價比的火箭服務。
  4. 投資技術人才:推動本土技術教育與研發能力,為未來創新奮鬥基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簡稱三菱重工。自2007年開始與JAXA合作進行火箭升空計畫。2008年3月28日啟動SpaceJet小型民航機計劃。

因疫情以及資金問題,已於2023年2月6日中止。

參考資料:https://www.mhi.com/jp/products/space/launch_service.html

註2:「H2」火箭自1994第一次升空成功後,至1999年一共完成了7次升空計畫。

參考資料:https://global.jaxa.jp/projects/rockets/h2/index.html

註3:SpaceX為美國民營航太製造商以及太空運輸公司,其創辦人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SpaceX以世界獨有的火箭回收技術為名,現今長遠目標為達成火星殖民計畫。

參考資料:https://www.spacex.com/mission/

以上文章由大前研一博士撰寫並授權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人財育成中心 翻譯,本中心對以上文章負完全之責任,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及網址。

後記分享

「H3」火箭的失敗為日本航太工業敲響了警鐘。與其嘗試追趕SpaceX與俄羅斯,或許更需要反思自身技術實力與產業結構,尋找符合自身定位的發展方向。太空探索是未來的趨勢,但前提是穩健的技術基礎與科學管理。

而身處瞬息萬變的時代,任何市場變化都可能帶來全球性的影響。如何抓住先機,穩固市場地位?或許,考慮報讀 在職專班 EMBA 是個好選擇。透過系統化進修與跨產業交流,您能更深入掌握市場趨勢,提升決策準確性與前瞻性,助您在職場中始終領先一步!

而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日本實戰碩士學分班,作為由 中國信託 金控全額捐資設立,經教育部核准的正式大學,整合了中國信託集團背後的豐厚資源,設計出專為職場菁英量身打造高水準國際教育與寶貴的海外人脈,使學生可以透過精實且貼近產業需求的課程內容與活動,在職涯中突破成長。

課程中的特色活動,如獨家日本研習行程,為學員創造與日本業界精英交流的機會,透過深度互動與創意激盪,啟發創新思維。同時,也得以快速掌握重要資源,拓展事業版圖。

這不僅是一次學習的旅程,更是為職涯注入新動能、開啟國際舞台的契機,為未來成就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