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 評論 中美貿易 戰
現在的美國和中國透過相互追加關稅的制裁方式引發了經濟戰爭,而這樣經濟戰爭的最後結果將會是如何走向呢?國際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博士將為您解說。
美中貿易 摩擦每天都在持續火熱升溫當中!
首先 美國 對 中國 生產的鋼鐵追加25%關稅,鋁則是追加10%關稅,相對的,中國也對美國生產的豬肉或果物等128個項目加徵最高25%的關稅,緊接著,美國以侵犯著作權為由發表了對中國製品1102項目課徵相當於500億美元的制裁關稅,其中汽車或產業機械等818項目於7月6日實施發動。中國也採取了相對性的報復措施,決定對美國製品659項目約500億美元開徵25%的關稅,而其中汽車或大豆等項目和美國同一天實施發動。除此之外,美國也發表加徵10%稅金的中國製品6031項目的課稅清單,相當於2000億美元,並也將檢討未來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限制,在中國方面則是表達出「反擊到底」的聲明。也因此導致發展成「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貿易戰爭」。
而導出這樣的背景,其實是因為美國龐大的對中貿易赤字,就美國商務部所發表的數字來看,在2017年的貿易統計數字中,商品的貿易赤字達7962億美元,而中國就占了將近一半3752億美元,這也達到了過去歷史最高的記錄。對此川普總統感到相當不滿,所以決定對中國施加壓力,在過去美國曾對日本也展開過貿易戰爭,且以「完全勝利」達到最終結果,也許美國認為就過去完勝日本的經驗,能夠再次完勝中國吧。
然而 美中貿易 摩擦和美日貿易摩擦卻是完全不同兩碼子的事情,也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當時的日本是以索尼(sony)、豐田汽車、本田技研工業、音響家電各公司等持續進入美國市場,是透過自身的品牌和自己的力量,銷售到美國的消費者手裡,但現在美國市場裡面卻沒有看到那樣的中國企業。重點就是說,美國對中貿易赤字的3752億美元是美國自己買單的。
舉例來說,APPLE所銷售的iPhone等商品是委託台灣的鴻海精密工業的中國生產子公司(富士康)來進行生產,然後再輸入進美國市場的。假設APPLE在美國本土進行生產的話,人事成本就會相當高,而零件的調度也變得不容易,其次,目前的美國失業率為4%,幾乎達到完全雇用,勞動力人口也有不足的情形。或是像以「沃爾瑪」為中心的這些美國零售商,衣料品、家電製品、照明器具、家具等大半的商品都是從中國輸入到美國市場,而這些都不是由中國本身銷售進入美國市場的,這也是美國企業在世界上所找到最便宜也能確保品質的解決方案。總而言之,對中貿易赤字是美國的自主行動所導致的結果,責任不在中國。如果美國拒絕了從中國的購買行為,並對中國製品進行追加關稅,只會造成物價急遽攀升而已。
中國 本身也對這些現實毫無理解,在進行報復之前,應該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說明像這樣的構造性問題,而鎖定對大豆,豬肉,牛肉,雞肉,汽車等Last belt地帶(意指從 美國 中西部到東北部等主要產業的衰退地帶)加徵關稅,持續這樣的報復戰爭只會讓貿易戰爭更加惡化。然而在現今21世紀的無國界和網路經濟中,19世紀「大衛・李嘉圖」時代所稱的「比較優勢・國際分工」理論已成過去,在無國界和網路經濟中賺取大量金錢,且不曾出現在關稅統計數據中的APPLE、微軟、Google、Amazon、Facebook等美國企業,如果沒有出現在貿易談判上的話就顯得有些不公平,也沒有意義。川普總統也應該正視自身為第三次產業中具有壓倒性力量的強國現實,如果能多理解21世紀的經濟,也許就能冷靜些了吧。
資料來源:週刊POST2018年8月3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