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企劃書卻苦於沒有創意?用「戰略自由度」來產出源源不絕的創意吧!
你好,我是柯宗余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人財育成中心的主任兼教授
最近,我上了很多關於「戰略自由度」的課程,
也被許多想報名課程的人問到什麼是「戰略自由度」?
所以我特地寫了這篇文章來介紹「戰略自由度」
希望可以幫助你的工作更加順利。
也有人覺得「戰略自由度」和「邏輯樹」(Logic Tree)好像沒什麼差別,
看來真的有需要來更加詳細地說明「戰略自由度」。
「戰略自由度」一詞,
SDF;Strategic Degrees of Freedom
出自於大前研一博士,
1985年所出版的「企業參謀」中所提倡到的發想法。
簡單來說,
戰略自由度就是可以無中生有的思考方程式,
這樣的手法其實30年來一直活用在國際顧問公司之中。
在現今不斷追求創新思維的時代中,
想法人人都有,
但如何讓想法數量化、品質化、效益化,
將是決定性的關鍵。
讓我用簡單的生活案例來舉例
假設我們今天要從台北前往高雄,
可以採取哪些交通手段呢?
你可能馬上會想到高鐵、火車、客運、開車和飛機吧!
如果你繼續被問:「還有哪些手段呢?」
這時你可能就會再想到,
騎腳踏車、坐熱汽球、游泳、走路、搭便車等等手段。
從這個再簡單不過的情境,
你有發現在思考上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我們都習慣用
「直覺想到的方法」和「認知範圍內的可能性」
來解決問題。
但也在第一時間忽略其實還有更多可能的手段可以採用,
而這些手段也能夠解決我們眼前的問題,
這就是跳脫框架的思考方式,
也是跳脫一般人慣性思維的手法。
你也許會想反駁我說:
「後面想出來那些手段的不可能被採納,
有些感覺也很愚蠢,那又何必提出來呢?」
或許你是對的,
但若我多加一個條件給你:
假設你今天身無分文,你得從台北移動到高雄去。
後面所想到的那些天馬行空的方式,
是不是就變成你可以採用、可以考慮的手段了呢?
你再回頭看看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其中隱藏了甚麼關鍵?
「假設我們今天要從台北前往高雄,
可以採取哪些交通手段呢?」
其實我提出的問題只說明了任務的結果,
卻沒有說到:
抵達日期、想花多少時間、有多少錢可用等資訊。
也就是任務的條件並沒有被交代清楚。
但任務條件不甚明確的狀況所在多有,
所以戰略自由度就是要訓練你
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
你都能夠不設限地發想所有能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手段。
常常真正的創新想法,
就是從這裡發展出來的。
大前研一博士在書中也曾提到,
在商業經營中,首先你要定義「目的為何?」,
也就是要先了解顧客想要什麼、
顧客真正想解決的、想探索的問題是甚麼?
思考影響顧客購買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其次是尋找達成目標的方法,
找出幾個可行之道(自由度)之後,
再從中挑出最具成本效益、讓顧客印象最深刻的方案。
這就是戰略自由度的精髓。
而所謂「實行解決方案」的意思,
就是要用可行的方法來進行改善。
但並不是朝向所有可行的方向來進行。
因為方向性不同,
所要面對的困難和情境特徵就會有所不同。
當然,如果資源存量大於解決方案的需求量非常多的話,
你也可以朝多元方向同時進行改善,
以獲得多元的結果,
再從眾多結果中評析資源投入程度不同可產生的效果。
這就是俗稱的A/B Test
然而當企業在有限資源的經營環境下時,
全部的方向都執行就會不切實際,
也就是在所有可行的方向中
選擇一個最有可能達到「改善目的」的方向來執行。
但你可能也會困惑:
「事情還沒做下去,我怎麼知道哪個方案的改善效果最好?」
為此,大前研一博士提出了「戰略性改善」的思維,
它是配合戰略自由度的右腦發散思考,
再進行左腦收斂思考的手法。
在戰略性改善思維中,
你將需要提出對事情改善型態的洞見,
從而選擇具備實行意義的條件和規格,
透過嚴謹和客觀的手法對所有可行方向進行驗證和刪除。
按照條件和規格,
將解決方案逐一過濾之後,
最後所存剩下來的方向即為可實行度最高的改善戰略,
也就是你要為公司或專案提出的解決方案。
在日本實戰研習碩士學分班中,
我會把我在大前研一博士開辦的商業突破大學(BBT),
學習到的戰略自由度(SDF)手法傳授給你。
透過研討日常中的看似簡單的問題,
協助你在自然而然地情況下,
學會自由發想戰略的思維能力、
提升戰略視點的高度、打造突破現有框架的思考能力。
有志成為出色的專案經理的職人
亦可選修中金院人財育成中心
引進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博士
BBT商業突破研究所的課程